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7年10月31日

十九大留下的懸念
中國執政共產黨的第十九屆黨代表大會,於2017年10月下旬結束,產生了新一屆的中央委員會,中委會隨即選出了7名政治局常委,形成了中國的最高決策層,其中2人是連任,即總書記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崗位不變,其餘五名常委則是新加入的,年齡介乎60歲至67歲。綜觀香港和海外媒體對7常委誕生的報道,最突出的新聞角度是「未安排接班人」。為甚麼沒有接班人會備受中外媒體關注呢?
要了解沒有接班人為何成為十九大的新聞焦點,我們必須把今次黨大會與10年前的第十七屆黨大會比較。當年的黨大會後,總書記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順利連任,那時政治局常委有9名,新加入的包括兩名年齡較輕的後起之秀,就是習近平和李克強,外界因此得知,5年後胡溫完成兩屆任期依黨章規定退休時,便會由習近平接總書記,李克強接總理,這個不成文的接班規則,令中國老百姓和國際社會可以清楚知道,中共最高領導層將如何交接權力,而候任的領導人也有數年時間觀摩實習。整套安排背後的理念是「集體領導」和「隔代指定交班」,確保權力和平有序地轉移。
十九大打破了鄧小平年代傳下來的「隔代指定交班」規則,新加入的常委都是「50後」,和習近平、李克強是同一年齡層的人,沒有「60後」。十八大晉身政治局的兩位「60後」政治新星孫政才和胡春華,一位在十九大召開前受調查被撤職,另一位大熱倒灶未能更上層樓,而其他據稱是習近平親信的「60後」也無緣入常,以致7常委的平均年齡不減反增。因此,中外媒體才會報道說,從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的人選組成中,看不到有指定的接班人。
沒有指定下屆的接班人又有甚麼問題呢?最大的問題就是令中國的權力繼承安排變得高度不確定。沒有指定接班人,5年後可能出現好幾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包括:
- 習近平繼續掌權,中共修改黨章,取消領導人只做兩屆的限制,變成終身領導制,像開國時期的毛澤東;
- 習近平按黨章任滿退位,但繼續保持政治影響力,在幕後指揮他的繼任人,像鄧小平晚年那樣;
- 習近平退位並交出權力,由黨內高層集體協商產生下一屆最高領導層;
- 習近平身體不適,出現權力真空,中共內部展開激烈的權力鬥爭。
除了這四種情況,還有可能出現第五、第六種情況。總括而言,由於沒有公認的接班人,就意味誰都有可能,當習近平仍大權在握時,沒有人會流露爭位的野心,一旦習近平倦勤息政或大權旁落,就隨時會爆發權力大爭鬥,影響政治穩定。
而且,有了公認的權力交接安排,意味現屆掌權者的權力有期限,受到下一屆領導者的無形制約。當隔代指定接班制度被廢除,現屆掌權者就沒有顧慮,權力將更進一步地集中在少數人甚至一個人身上。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經濟總產值全球排名第二的大國,權力過分集中的風險是很大的,最高領導人不論如何英明神武,總難免有判斷錯誤的時候,領導人一旦犯錯,整個國家和人民便要為此承擔後果。
因此,十九大雖然確認了習近平的功績和絕對話事權,讓他可以放手施展抱負,但登上權力巔峰意味千秋功過繫於一身,亦令他和國家都承受巨大風險,而廢除權力繼承制度,雖帶來延續執政的美夢,但也埋下了日後可能出現激烈權力角逐的種子。這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就是十九大留給世人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