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電影的名與實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4月25

最佳電影的名與實

《十年》得最佳電影獎項惹來爭議。圖為製作團隊上台領獎。
《十年》得最佳電影獎項惹來爭議。圖為製作團隊上台領獎。

描劃香港政局前景的電影《十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項,在電影圈內和社會大眾間引發激烈爭議,有人強烈認同,有人強烈反對,到底《十年》得獎是否實至名歸?

衡量一部電影的成就,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角度。反對《十年》得獎的人認為,《十年》製作費僅50萬元,投資過少,導致製作水平偏低,缺乏資深演員參與,這從《十年》未能獲得任何有關角色或製作的獎項提名可以佐證。因此,從專業水平角度看,無法稱為最佳電影。其次,《十年》的票房很一般,看過的香港人實在很少,從受公眾歡迎或影響社會的角度看,也不夠資格稱為最佳電影。這些人還認為,《十年》獲獎純粹是因為電影的政治題材具話題性,評審們是基於政治考慮讓這部電影得獎。

贊同《十年》獲獎的人卻認為,《十年》雖然是小本製作,但參與者都有專業知識和經驗,從編寫劇本到現場拍攝都一絲不苟,專業水平足夠入圍角逐最佳電影,過去亦有類似的成功例子,如陳果的《香港製造》。至於票房方面,支持者認為電影票房欠佳,主要是院商諸多顧忌,不敢上畫或迅速落畫,但電影靠口碑後勁凌厲,很多學校、教會、社區主動組織放映會,座無虛席,令電影積累起可觀的受眾和社會影響。支持者還認為,香港正處於政局劇變的大時代,《十年》準確捕捉到香港人對政治前景的恐懼、悲哀、憤怒等情感,成為了一部有代表性的劃時代作品,獲獎乃實至名歸。

其實,不論是贊同或反對,參與評價的人都應該看到,喜歡或不喜歡一部電影,涉及個人主觀判斷,很難有廣泛共識,因此歷來中外的電影頒獎決定都常常有爭議。面對這樣的現實,籌辦電影頒獎禮的機構都知道,最重要是有一個具公信力的評審機制,盡量集合對電影業有深刻認識的資深業內人士,發揮專業的評審精神,同時適當引入演藝相關行業的前線人員參與,令最終抉擇成為行業內有代表性和認受性的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有許多年的歷史,已經摸索出一個頗成熟的甄選機制,例如參與提名五部電影入圍角逐最佳電影獎的專業評審便多逾百位,另有一批前線人員當選民參與提名。參與挑選最後得獎的專業評審也有五十多位,而金像獎的十三個相關屬會的會員亦有份投票。這個機制歷經考驗,也為業界及公眾認可,現在有一些業內人士因為不滿《十年》獲獎,便全盤否定行之有效的機制,尋求修改評審方法,這樣做會予公眾為了政治理由隨意搬動評審龍門的印象,對電影金像獎可能造成的破壞,遠比某部具爭議的電影獲獎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