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年3月15日
防止自殺需對症下藥
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於校內發起「小白花行動」,呼籲大家多關心身邊莘莘學子的心靈,得到不少市民響應。
青少年自殺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工作者應否及如何與學生討論這課題?
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發布的資料,香港的自殺率在1997年至2003年間曾持續大幅上升,從1997年每10萬人有12.5人自殺的水平,升至2003年每10萬人有18.6人自殺的歷史高位,7年間升幅高達50%。及後,自殺率下跌,至2009年時回落至每10萬人有13.8人自殺的水平,2009年至2014年的數字變化不大。這段歷史說明,自殺浪潮有升有跌,升與跌都有可能長達數年。我們固然希望近月的青少年自殺浪潮只是曇花一現,但我們也應有心理準備,我們現在面對的可能是另一次升浪,需要有長期對抗的打算。
香港大學和國際上有不少研究顯示,自殺行為是可以傳染的,因此大眾傳媒要很審慎地處理自殺新聞的報道手法,以免刺激有自殺傾向的人仿效。觀乎近日主流媒體的報道手法,已吸納了學術界的建議,盡量低調處理,同時附有求助資訊,這是好現象。不過,如今年青人接觸新聞信息主要是透過上網,尤其是通過社交網絡閱讀朋輩的帖文,這些網上信息是沒有修飾的,甚至夾雜不少青年人曾經想過自殺或企圖自殺的真實分享。既然年青人極有可能通過朋輩網上分享接觸到赤裸裸的自殺信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便不能諱疾忌醫,以為主流媒體保持克制便不用與孩子討論這問題。
有不少自殺行為源於一時衝動。過去我們針對地鐵乘客跳軌在月台加設幕門,因應燒炭自殺激增勸喻便利店停賣炭包,這些措施看來取得了一定成效,跳軌和燒炭個案近年顯著減少。不過,如今我們面對的自殺潮主要是跳樓,香港遍地高樓,實在防不勝防。因此,要防止自殺,必須把重點移向及時發現及輔助有意自殺的人。研究告訴我們,大部分自殺者事前會向身邊的人發出輕生信號,而大部分求助者經輔導後會打消自殺念頭。因此,我們需要教導家長和學生,如何辨別孩子或朋友發出的輕生信號,以及如何尋求專業協助。教育局應為學校提供專業支援,讓所有持份者盡早掌握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