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年9月20日

立法會選舉分析(二)策略行為大行其道
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與過去的選舉有三點顯著不同,這三點都和非建制陣營的參選人及選民的策略性行為有關,其一是通過退選達致策略性協調,其二是鼓勵選民自發參與策略性配票,其三是策略性對待不民主的功能團體選舉,積極推動選民登記及報名參選以搶佔席位。可以預見,類似的策略性選舉行為在下次選舉將會持續及進一步發展。
立法會的分區直選制度採用大選區多議席單票制,每張參選名單要奪取多於一席異常困難,大政黨往往要分拆名單才可以奪得兩席,同一陣營的政黨若無法協調,達致在不同地區參選的默契,便可能互相攤薄票源而同告落敗。上屆及今屆選舉顯示,建制陣營政黨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斡旋下,可以很成功地協調參選名單,他們提示選民按不同區域配票的機制也相當精準有效。相比之下,沒有共同領袖或公認權威的非建制陣營,既無法協調參選名單,也沒有把握推動選民配票,按選前民調預測,很有可能因參選名單過多而大敗。
不過,在俗稱「超級區議會」的組別,民協、公民黨等泛民政黨的候選人從最後一周的大型民調得悉自己勝選機會渺茫時,毅然決定宣佈棄選,呼籲支持者把選票投給同一政治陣營的民主黨或街工候選人,令建制與非建制就五個超區席位之爭,變成三人對三人的平頭競爭,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做法,令泛民陣營成功保住三個超區議席,也增強了選民的士氣。經此一役,非建制派摸索出一套毋須中央司令部的參選協調機制,就是在報名參選階段不作協調,容許自由競爭,到投票前夕才按民調結果決定誰退誰留,藉此避免因名單過多而造成的「碎片化症狀」。
除了退選機制,非建制陣營在今次選舉還做了一次可算成功的試驗,就是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大規模的策略性配票,這同樣是沒有中央權威下的創新嘗試,反映香港的公民社會已相當成熟。當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戴耀廷教授提出名為「雷動」的策略性投票計劃時,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報名參與「雷動」的人也不多,但當非建制候選人可能因名單過多缺乏配票而大敗的形勢愈趨明顯,自發參與策略性投票的人便大幅增加,而互聯網上亦流傳大量策略性投票名單,除了「雷動」名單,還有劉細良名單、蕭若元名單、熱普城名單等等。最後由於轉向策略性投票的選民數目太多,原來篤定當選的非建制候選人一度告急,消息在互聯網社交群組上傳開後,選民黃昏後又大舉把選票轉移到可能落選的人身上。經此一役,雖然有不少落選的人怪責「雷動計劃」,但策略性投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已經深入民心,尤其年輕一輩選民對此普遍支持,熱切討論日後如何改善信息收集及名單發佈機制。人們不難預見,類似計劃在下屆選舉幾乎肯定會繼續出現。
除了分區直選,在傳統的功能團體選舉方面,2016年的選舉也出現了重大變化,最明顯的是非建制參選人大舉搶灘,積極鼓勵合資格人士登記為選民,結果不但保住了法律、教育、社福、護理、會計、資訊科技等組別的席位,還爭取到醫學界和建築、測量、規劃界的席位,在其他界別雖然落選,但也建立了票源,下屆有可能攻佔工程、演藝文化、批發零售等界別的席位,若在新界東和新界西各多取一席,便可以令非建制陣營的議席總數,從現時的30席達致半數的35席,屆時特區政府所有立法草案和撥款議案便必須和非建制陣營協商,政治體制改革也就無可避免。過去泛民主派人士認為功能團體選舉是不民主的小圈子選舉,一般不會積極參與,部分人更採取杯葛行動。如今,策略性思維大行其道,年輕一代參選人和選民對於搶佔功能團體議席再無心理包袱,視之為邁向雙普選全面民主的策略性手段。這種轉變令今年底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改選,以及往後立法會的功能團體選舉,都平添不少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