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變激進 通識科之過?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年5月12日

青年變激進 通識科之過?

講求批判思考和關心社會發展的通識教育科,令學生不再「政治冷感」,社會議題不難找到青少年的聲音。2014年,不少年輕人嚮應雨傘運動,為爭取普選上街抗爭。
講求批判思考和關心社會發展的通識教育科,令學生不再「政治冷感」,社會議題不難找到青少年的聲音。2014年,不少年輕人嚮應雨傘運動,為爭取普選上街抗爭。

最近這兩三年間,不少年輕人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參與方式變得較為激進。民主思路在今年2月至4月間做了一項入屋面對面訪談的民意調查,訪問了逾千市民,發現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多達一成半青年人接受「衝擊警察」、「使用武力」等抗爭方式,有兩成青年人認為捍衛本土就是香港獨立。一些政壇中人對年輕人激進化現象既大惑不解,又不求甚解,便質疑是中學推行了通識教育所致,到底青年變激進是否通識科之過?

通識科有六大單元,分別為個人成長、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衛生。這六個單元裏,只有今日香港單元的部分內容和香港政治直接有關,其餘部分和其他單元與香港社會近年的政治爭議沒有實質關連。今日香港單元內的政治環節,主要是教學生學會香港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民參與政治的各種渠道,這些都是基本的公民教育內容,從課程大綱的設計來看,通識科沒有什麼「去政治化」的空間。

通識科的教學方法和文憑試評分準則,非常著重正反兼顧,考生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答題時不能只說自己認可一方的看法,必須能夠指出反對一方的看法,懂得將兩方的立場和論據比較,才能考獲高分。換言之,通識教育是訓練學生兼聽,要考慮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平衡社會各方的利益,這些基本思維鍛鍊與社會上近年出現的偏頗激進之風,可謂背道而馳,將部分年輕人變激進歸咎於通識教育,是冤枉了通識教育。如果沒有通識教育均衡糾偏,激進之風可能更加不可收拾。

通識科使用大量熱門時事材料,學生做通識專題作業經常要剪報,這些教與學活動可能令學生對時事(包括政治)的熟悉和關注程度,高於過去沒有通識科年代的學生,但熟悉和關注時事與變得激進,在本質上是兩碼子的事。通識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對陌生事物首先抱懷疑批判態度,慎思明辨後才擇善固執,這些都是現代公民社會的普世核心價值,反對通識教育的政壇人士難道不認同這些價值?難道希望學生不懂獨立思考、無條件地接受外界的政治宣傳甚至洗腦?

其實,探討年輕一代政治上漸趨激進,應該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開始。由於運動持續達79天,而運動發生的地點就在金鐘、銅鑼灣、旺角等都市心臟地帶,大批年輕人參與其中,到運動結束後,有人感到失落灰心,認為積極參與政治亦無法改變政治格局,因而變得冷漠、務實、功利;也有人在難過失望之餘,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期望假以時日,通過選舉可以改革社會;亦有人變得憤世疾俗,覺得和理非之路既無法達致真普選,唯有走向勇武激進,甚至拋出帶分離傾向的本土主張。傘運的影響延續至今,當局沒有成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及時梳理示威者與執法者的矛盾,是社會撕裂無法癒合的根本原因,而社會撕裂無法癒合,則導致部分年輕人愈趨激進。政壇人士若不正視這些現實,就無法正本清源對症下藥,怪罪通識教育只是轉移視線捨本逐末。

「行李門」是非不難釐清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年5月5日

「行李門」是非不難釐清

香港空勤人員總工會集會抗議行李風波,要求民航處作出清楚交代。
香港空勤人員總工會集會抗議行李風波,要求民航處作出清楚交代。

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的女兒梁頌昕進入機場禁區準備登機時,忘了帶一件手提行李,航空公司職員按照一般旅客遇上類似情況的處理原則,要求她親自返回離境大堂取回行李再進入禁區,但在特首夫人親抵現場交涉以及特首通過電話查詢情況後,航空公司決定派職員代攜行李,通過安檢進入禁區交予頌昕,事件引發特首家人應否享用特權及特首夫婦有否向航空公司職員施壓的爭議,外界稱為「行李門」,意指事情涉及不同版本,真相樸朔迷離。

其實,從特首及政府官員、機場管理局與航空公司正式發布的信息來看,事件的是非曲直不難釐清,只要問對了問題,就能得出客觀確切的判斷。就着代攜行李是否特權,我們倘若作如下的問與答,就能釐清事實:

1.航空公司在法律上有權替貴賓代攜行李通過安檢進入禁區嗎?有。

2.航空公司職員代攜行李會影響飛行安全嗎?不會,因為做足安檢。

3.如果是國家元首、外交部長遺漏行李,航空公司會替貴賓代攜行李嗎?一般都會。

4.如果是普通市民遺漏行李,航空公司職員會代攜行李嗎?不會。

5.特首女兒的身分屬於應享貴賓待遇的政要,或是普通市民?如果認為她屬於政要,她獲得特殊待遇就是正常的,如果認為她是普通市民,她獲得的就是特權。

至於特首夫婦有否施壓,從相關人士的公開論述及航空公司的調查報告來看,事件的是非曲直同樣不難釐清,只要問對了問題,就能得出客觀確切的判斷。就着特首夫婦有否施壓,我們倘若作如下的問與答,就能釐清事實:

1.航空公司是否一開始就答應代攜行李?不是。職員原來的立場是按照一般乘客遺漏行李的處理準則,要求頌昕返回禁區外領取行李再進禁區。

2.特首夫人在現場交涉,有要求航空公司職員協助女兒代攜行李進禁區嗎?有。

3.特首夫人有拿著女兒行李跑向禁區入口嗎?有。

4.特首對特首夫人這樣做的解釋是甚麼?她誤以為女兒會返回禁區入口位置,所以拿著女兒行李跑向那裏。

5.航空公司職員目睹特首夫人跑向禁區後,態度是否有變?是,變為同意代攜行李。

6.按常理推斷,航空公司職員聽到特首親自在電話上查詢女兒行李情況,又目睹特首夫人拿著女兒行李跑向禁區入口,會否感到慌張?會否有壓力?會。

最佳電影的名與實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4月25

最佳電影的名與實

《十年》得最佳電影獎項惹來爭議。圖為製作團隊上台領獎。
《十年》得最佳電影獎項惹來爭議。圖為製作團隊上台領獎。

描劃香港政局前景的電影《十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項,在電影圈內和社會大眾間引發激烈爭議,有人強烈認同,有人強烈反對,到底《十年》得獎是否實至名歸?

衡量一部電影的成就,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角度。反對《十年》得獎的人認為,《十年》製作費僅50萬元,投資過少,導致製作水平偏低,缺乏資深演員參與,這從《十年》未能獲得任何有關角色或製作的獎項提名可以佐證。因此,從專業水平角度看,無法稱為最佳電影。其次,《十年》的票房很一般,看過的香港人實在很少,從受公眾歡迎或影響社會的角度看,也不夠資格稱為最佳電影。這些人還認為,《十年》獲獎純粹是因為電影的政治題材具話題性,評審們是基於政治考慮讓這部電影得獎。

贊同《十年》獲獎的人卻認為,《十年》雖然是小本製作,但參與者都有專業知識和經驗,從編寫劇本到現場拍攝都一絲不苟,專業水平足夠入圍角逐最佳電影,過去亦有類似的成功例子,如陳果的《香港製造》。至於票房方面,支持者認為電影票房欠佳,主要是院商諸多顧忌,不敢上畫或迅速落畫,但電影靠口碑後勁凌厲,很多學校、教會、社區主動組織放映會,座無虛席,令電影積累起可觀的受眾和社會影響。支持者還認為,香港正處於政局劇變的大時代,《十年》準確捕捉到香港人對政治前景的恐懼、悲哀、憤怒等情感,成為了一部有代表性的劃時代作品,獲獎乃實至名歸。

其實,不論是贊同或反對,參與評價的人都應該看到,喜歡或不喜歡一部電影,涉及個人主觀判斷,很難有廣泛共識,因此歷來中外的電影頒獎決定都常常有爭議。面對這樣的現實,籌辦電影頒獎禮的機構都知道,最重要是有一個具公信力的評審機制,盡量集合對電影業有深刻認識的資深業內人士,發揮專業的評審精神,同時適當引入演藝相關行業的前線人員參與,令最終抉擇成為行業內有代表性和認受性的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有許多年的歷史,已經摸索出一個頗成熟的甄選機制,例如參與提名五部電影入圍角逐最佳電影獎的專業評審便多逾百位,另有一批前線人員當選民參與提名。參與挑選最後得獎的專業評審也有五十多位,而金像獎的十三個相關屬會的會員亦有份投票。這個機制歷經考驗,也為業界及公眾認可,現在有一些業內人士因為不滿《十年》獲獎,便全盤否定行之有效的機制,尋求修改評審方法,這樣做會予公眾為了政治理由隨意搬動評審龍門的印象,對電影金像獎可能造成的破壞,遠比某部具爭議的電影獲獎更大。

防止自殺需對症下藥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315

防止自殺需對症下藥

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於校內發起「小白花行動」,呼籲大家多關心身邊莘莘學子的心靈,得到不少市民響應。

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於校內發起「小白花行動」,呼籲大家多關心身邊莘莘學子的心靈,得到不少市民響應。

青少年自殺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工作者應否及如何與學生討論這課題?

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發布的資料,香港的自殺率在1997年至2003年間曾持續大幅上升,從1997年每10萬人有12.5人自殺的水平,升至2003年每10萬人有18.6人自殺的歷史高位,7年間升幅高達50%。及後,自殺率下跌,至2009年時回落至每10萬人有13.8人自殺的水平,2009年至2014年的數字變化不大。這段歷史說明,自殺浪潮有升有跌,升與跌都有可能長達數年。我們固然希望近月的青少年自殺浪潮只是曇花一現,但我們也應有心理準備,我們現在面對的可能是另一次升浪,需要有長期對抗的打算。

香港大學和國際上有不少研究顯示,自殺行為是可以傳染的,因此大眾傳媒要很審慎地處理自殺新聞的報道手法,以免刺激有自殺傾向的人仿效。觀乎近日主流媒體的報道手法,已吸納了學術界的建議,盡量低調處理,同時附有求助資訊,這是好現象。不過,如今年青人接觸新聞信息主要是透過上網,尤其是通過社交網絡閱讀朋輩的帖文,這些網上信息是沒有修飾的,甚至夾雜不少青年人曾經想過自殺或企圖自殺的真實分享。既然年青人極有可能通過朋輩網上分享接觸到赤裸裸的自殺信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便不能諱疾忌醫,以為主流媒體保持克制便不用與孩子討論這問題。

有不少自殺行為源於一時衝動。過去我們針對地鐵乘客跳軌在月台加設幕門,因應燒炭自殺激增勸喻便利店停賣炭包,這些措施看來取得了一定成效,跳軌和燒炭個案近年顯著減少。不過,如今我們面對的自殺潮主要是跳樓,香港遍地高樓,實在防不勝防。因此,要防止自殺,必須把重點移向及時發現及輔助有意自殺的人。研究告訴我們,大部分自殺者事前會向身邊的人發出輕生信號,而大部分求助者經輔導後會打消自殺念頭。因此,我們需要教導家長和學生,如何辨別孩子或朋友發出的輕生信號,以及如何尋求專業協助。教育局應為學校提供專業支援,讓所有持份者盡早掌握相關知識。

三角度看港獨爭議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420

三角度看港獨爭議

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
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

有稱為香港民族黨的政治組織申請註冊成為公司,遭政府拒絕,律政司長指該組織提倡香港獨立,違反《基本法》有關香港憲制地位的論述,會密切留意該組織往後有何舉動。事件引發爭議,到底香港民間組織可否㰻吹港獨?談論港獨問題有沒有現實意義?在立法會改選前出現這爭議對選舉有甚麼影響?

《基本法》第一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十二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因此,從現有的香港憲法文件來看,香港是不可能獨立的,除非《基本法》被撤銷或修改。

不過,在現行法律制度下不允許獨立,並不表示不可以談論獨立,談論敏感和具爭議的政治課題,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香港居民的言論自由受《基本法》保障。可是,如果鼓吹港獨的言論從純粹的發表政治理念、政治主張,變為煽動他人以實際行動(例如暴力)來實現這些理念和主張,就有可能觸犯《刑事罪行條例》中有關叛國、煽動叛亂的法律條文。

至於公司註冊處可否以違反《基本法》對香港的憲制地位論述作理由,否決一個政治組織申請以有限公司形式運作(香港有不少政黨以有限公司形式營運),公司註冊處諮詢律政司後認為應予拒絕,申請團體如有不滿,可能會尋求司法覆核,爭議須交由獨立的法院裁決。

除了法律角度,港獨問題在現實層面也有爭議。大多數人認為,香港倚賴內地供應食物和飲用水,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已經密不可分,中國政府幾經艱苦才從英國政府手上取回對香港的管治權,無論從經濟或政治的現實角度考慮,北京都絕不會容許香港獨立,以免刺激中國其他特區仿效。中央政府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西方國家為了龐大的中國市場也肯定不會插手,香港因此完全沒有爭取獨立的客觀條件。

不過,有一些主張香港長遠而言應脫離北京轄制的本土派組織認為,世事難料,如果中國未來像昔日的蘇聯那樣四分五裂,內亂頻生,無暇顧及香港,說不定就有空間爭取將香港交由聯合國托管,以維持香港穩定。擁抱這種主張的,目前只是一小撮思想較激進的青年人,但如果香港的管治質素繼續惡化,港人與內地的矛盾不斷加深,不排除會有更多香港人產生離心,藉著明知不現實的港獨主張來宣洩其厭棄中國國民身份的情緒。

港獨爭議在立法會改選前出現,對選舉生態難免產生影響。好些本土派參政組織已表明,他們日後會推動香港就前途問題進行全民公投,而公投選項將包括獨立,這雖然不是直接鼓吹港獨,只是提倡公投和自決,但在北京領導人眼中和鼓吹港獨分別不大。如果這些本土派參政組織在九月立法會選舉中取得佳績,就意味著有更多市民認同本土派的政治主張,藉選票向中央政府發出警告,這將會成為香港與內地關係的一次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