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年5月12日
青年變激進 通識科之過?

最近這兩三年間,不少年輕人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參與方式變得較為激進。民主思路在今年2月至4月間做了一項入屋面對面訪談的民意調查,訪問了逾千市民,發現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有多達一成半青年人接受「衝擊警察」、「使用武力」等抗爭方式,有兩成青年人認為捍衛本土就是香港獨立。一些政壇中人對年輕人激進化現象既大惑不解,又不求甚解,便質疑是中學推行了通識教育所致,到底青年變激進是否通識科之過?
通識科有六大單元,分別為個人成長、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衛生。這六個單元裏,只有今日香港單元的部分內容和香港政治直接有關,其餘部分和其他單元與香港社會近年的政治爭議沒有實質關連。今日香港單元內的政治環節,主要是教學生學會香港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民參與政治的各種渠道,這些都是基本的公民教育內容,從課程大綱的設計來看,通識科沒有什麼「去政治化」的空間。
通識科的教學方法和文憑試評分準則,非常著重正反兼顧,考生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答題時不能只說自己認可一方的看法,必須能夠指出反對一方的看法,懂得將兩方的立場和論據比較,才能考獲高分。換言之,通識教育是訓練學生兼聽,要考慮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平衡社會各方的利益,這些基本思維鍛鍊與社會上近年出現的偏頗激進之風,可謂背道而馳,將部分年輕人變激進歸咎於通識教育,是冤枉了通識教育。如果沒有通識教育均衡糾偏,激進之風可能更加不可收拾。
通識科使用大量熱門時事材料,學生做通識專題作業經常要剪報,這些教與學活動可能令學生對時事(包括政治)的熟悉和關注程度,高於過去沒有通識科年代的學生,但熟悉和關注時事與變得激進,在本質上是兩碼子的事。通識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對陌生事物首先抱懷疑批判態度,慎思明辨後才擇善固執,這些都是現代公民社會的普世核心價值,反對通識教育的政壇人士難道不認同這些價值?難道希望學生不懂獨立思考、無條件地接受外界的政治宣傳甚至洗腦?
其實,探討年輕一代政治上漸趨激進,應該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開始。由於運動持續達79天,而運動發生的地點就在金鐘、銅鑼灣、旺角等都市心臟地帶,大批年輕人參與其中,到運動結束後,有人感到失落灰心,認為積極參與政治亦無法改變政治格局,因而變得冷漠、務實、功利;也有人在難過失望之餘,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期望假以時日,通過選舉可以改革社會;亦有人變得憤世疾俗,覺得和理非之路既無法達致真普選,唯有走向勇武激進,甚至拋出帶分離傾向的本土主張。傘運的影響延續至今,當局沒有成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及時梳理示威者與執法者的矛盾,是社會撕裂無法癒合的根本原因,而社會撕裂無法癒合,則導致部分年輕人愈趨激進。政壇人士若不正視這些現實,就無法正本清源對症下藥,怪罪通識教育只是轉移視線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