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通通識》452期 東江水貴 10年加價八成
本期內容:
P.2-3 時事點對點:電腦被偷378萬選民私隱失竊
P.4-5 時事點對點:東江水貴 10年加價八成
P.6-7 時事點對點:朗豪坊電梯溜後釀18傷
P.8-9 Data解密:港23% 南亞裔貧窮
P.10 生活看通識:2017通識卷:跨國生活體驗
P.11 綠色透視:減塑文化由停售微塑膠開始
P.12-13 專題故事:聖士提反書院 走過抗日歲月
P.14 英譯概念:Resilience
P.15 放眼世界:Austrian food and eating habit
P.15 DSE信箱:法證科學在港出路
P.16 集思廣益:後真相年代的真相
《明報通通識》451期 恐襲 陰魂不散
本期內容:
P.2-5 時事議題:恐襲 陰魂不散
P.6 概念解碼:維權 Rights defense
P.7 學生投稿:保育傳統文化 欠缺了什麼?
P.8-9 人物概念‧《我的生涯規劃》導演:人生不能規劃
P.10 焦點新聞:03月 焦點通識新聞
P.11 看圖識事:全球貧富懸殊與中國
P.12-13 試題拆解:抗藥惡菌 全球化的禍?
P.14 實戰錦囊:留心時事一舉兩得
P.15 時事議題 答題指引
《明報通通識》450期 巴西黑心肉流遍全球
本期內容:
P.2-3 時事點對點:巴西黑心肉流遍全球
P.4-5 時事點對點:旺角衝突 3人暴動罪囚3年
P.6-7 時事點對點:廢物徵費 每升垃圾0.11元
P.10 透視貧窮:工人沒有跟越南富起來
P.11 透視貧窮:中國:新一代農民工 城市漂泊
P.12-13 你識唔識:林鄭當選特首 梁兼任政協副主席
P.14 英譯概念:Governance efficiency (管治效能)
P.15 放眼世界:I really love dim-sum
P.16 焦點新聞:3月 焦點通識新聞
2017年3月份「最新速遞」
特首選舉的啟示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7年4月3日

特首選舉的啟示
媒體報道上,不時出現香港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的說法,這說法有根據嗎?香港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只有1,200個名額,這1,200名有份投票選特首的選委,是由四個界別合共二十多萬選民產生的,但全香港登記選民人數達到三百七十多萬,反映行政長官選委會的選民基礎,只佔全港選民總數不足一成。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香港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是有事實基礎的。
既然香港的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一般市民根本沒票可投,只能坐在家裏剝花生看熱鬧,那是否表示民意在特首選舉中毫不重要?那又不然。以2012年的特首選舉為例,在選戰初期,曾擔任政務司長的唐英年是大熱門人選,許多選委相信他鐵定當選,前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只是陪跑的黑馬,但及後唐英年被傳媒揭發大宅地庫有大型僭建空間,令他民望大跌,而最終親北京的選委紛紛把票轉投梁振英,令當時民望較高的梁振英當選,這個例子顯示,民意並非毫不重要。
民意在上屆特首選舉發揮了出人意料的作用,在今屆又如何?如果我們不善忘,稍稍翻看去年十月至十二月各大報章的政治新聞報道和分析,我們會看到大量梁振英勢將連任特首的報道或分析。許多重量級建制派人士都認為,梁特首以鐵腕打擊港獨,深得北京信任,就算民望低迷,也肯定可以再做五年特首。然而,就在1,200人選委會誕生前夕,梁特首宣布因家庭理由不尋求連任,而出來角逐的兩位建制中人,即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和財政司長曾俊華,都是主要官員中民望較高的,從這個事態發展來看,民意對特首人選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民意對特首人選有影響,但是否表示民意是關鍵因素?當然不是。現時的1,200人特首選委會,大致可分成三個板塊,第一個是親北京板塊,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建聯、工聯會、中資協會等等親北京組織成員組成,人數合共逾500人。第二個是工商板塊,由各大華資外資商會代表組成,人數合共約300人。第三個板塊是泛民板塊,由泛民主派或非建制派人士組成,人數較上屆約230人有可觀增長,達到約350人。
由於親北京板塊人多勢眾,只要拉到工商板塊內逾100名選委支持,已經足夠勝選,而工商界選委大多是很現實的,他們首要考慮的並非民意,而是北京屬意那個候選人,因為他們認為,行政長官必須得到中央政府高度信任支持,才能有效施政。而且,他們很希望自己的一票能夠押對,投給最終勝出的人,這樣便可以對當選的特首邀功,建立起良好的政界人脈。
從這屆特首選舉投票結果來看,林鄭月娥拿到777票,主要來自親北京及工商兩大板塊,曾俊華拿到365票,主要來自泛民板塊,這結果反映工商板塊內大部分選委都投了給林鄭,就連一些理念上認同曾俊華,或在提名階段提名他的商界選委,最終都「識時務者為俊傑」。曾俊華民望顯著領先但得票卻大幅低於林鄭月娥,反映民意在今屆特首選舉中並非關鍵因素,北京意向才是關鍵因素。
既然北京意向才是關鍵因素,那麼,北京領導人是按甚麼條件來決定屬意哪個人當特首?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光亞數月前接受訪問,談及香港特首須具備四個條件,即「愛國愛港、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港人擁護」。表面看來,林鄭月娥和曾俊華,甚至落選的前高院法官胡國興,以及不夠提名票入閘的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都完全符合這四個條件,他們都曾經在特區政府擔任重要職位。到底中央領導人考慮甚麼因素,在這四個參選人中選了林鄭月娥,政治評論者莫衷一是,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留下了許多猜想議論的空間。
分析過「民意」和「京意」在特首選舉中的重要性,我們還要看一看政綱,到底在這樣的小圈子選舉中,政綱是否重要?說政綱不重要的人認為,只有泛民板塊選委較重視政綱,親北京和商界板塊選委不太考慮政綱,這兩個板塊許多選委還沒看到林鄭月娥的政綱,已經急於表態支持,由此可見政綱對他們並不重要。就算是泛民板塊選委,由於現實上只有曾俊華具實力威脅林鄭月娥,儘管曾俊華主張政改依從人大831框架,任內要就23條立法,這些政綱主張都是泛民選委反對的,另一候選人胡國興也明確反對,但結果絕大部分泛民選委還是票投曾俊華,不投胡國興,進一步說明政綱並不重要。
指政綱重要的人則認為,雖然政綱並非選戰的關鍵因素,政綱寫得最好、最受市民認同,並不表示有較大的勝算,但政綱如果寫得很差,被市民詬病,成為選舉論壇上被指責的把柄,影響民意走勢,卻是候選人絕對不願見到的。因此,每個候選人的競選團隊都要費盡心力,寫一份「合格」的、能討好公眾的政綱,以免在激烈競爭中被比了下去。舉例來說,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把地鐵公司派給政府的股息拿出來補貼地鐵長途乘客的車資,這個主張跟上屆選舉中唐梁兩候選人都提出,設立每月最少2,300元的長者生活津貼,可謂如出一轍,都是討好公眾提振民望的競選措施。
候選人的政綱,除了討好公眾提振民望,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刻意顯示來屆政府與現屆政府有所不同,讓民眾憧憬改變現狀,邁向較美好的未來。例如,梁振英在當選特首後,迅速叫停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把配額一下子降至零,就是刻意與曾蔭權政府劃清界線。林鄭月娥在政綱中表明會擱置小學評核試,改組中央政策組,也是刻意顯示其管治與梁振英年代將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中央政府為了幫助新一屆特首建立威望,通常都會給予一定空間,讓新特首展示與前朝不同的管治措施,只要不涉及中央對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中央會支持和配合。
不過,無論誰當上特首,如果得不到北京持續的信任和支持,是難以有效施政的,親北京的建制派議員假如不合作,政府在立法會內就無法通過法案或撥款,親北京的商界人士若不合作,或者中央政府收回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各種政策,香港經濟就可能一落千丈。因此,誰當特首都會努力維持中央的信任,具體辦法就是落力實踐中央的對港方針政策,例如堅決打遏「港獨」、堅持「愛國者治港」、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如「一帶一路」)、加快內地與香港融合等,這些都是中央政府在2014年的《一國兩制白皮書》中明確提出的方針政策。林鄭月娥在執行這些方針政策上,將會跟梁振英一樣積極,只是手法可能較圓滑較技巧。
有泛民選委提出,既然泛民板塊不能夠左右選舉結果,哪他們積極參與這次特首選舉,到底有沒有意義?有甚麼意義?認為積極參與意義不大的人,主要論據是現行特首選舉制度不民主,以致民意無法主導,而泛民選委只佔少數,就算全部一致行動,亦無法改變選舉結果,反而會造成內部爭吵分裂(部分人從原則出發,支持理念較接近的胡國興;另一部分人從策略出發,支持較能吸引建制選委轉軚的曾俊華),加深了非建制陣營的內部撕裂。
也有泛民選委認為,今次積極參與特首選舉只是熱身,意義在於引進了策略性投票概念,結果逾九成非建制選委投了票給建制出身的曾俊華,而曾俊華亦成功得到最多市民擁護,這是過去泛民候選人無法做到的。下屆特首選委會改選時,如果四大界別內的年靑選民更積極登記和投票,非建制陣營選委的總數有機會突破四百甚至接近五百,那時北京政府就無法確保其屬意的人選可以順利勝出,必須考慮那個候選人能得到廣泛支持,屆時特首選舉就算仍然是1,200人投票,民意亦有可能成為主導結果的關鍵因素。
《明報通通識》449期 策劃金庸館 武林再起風雲
本期內容:
P.2-5 時事議題:傳媒難關
P.6 看圖識事:貧窮率維持 港窮人升
P.8-9 人物X概念:策劃金庸館 武林再起風雲
P.10-11 觀點與角度:Uber/的士如何管?
P.12-13 試題拆解:全球化與傳染病
P.14 實戰錦囊:DSE概念議題不靠背
P.15 答題指引: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P.16 概念解碼:難民
《明報通通識》448期 紫薯魔力何在?
本期內容:
P.2-3 時事點對點:紀律訓練營涉不當罰學生
P.4-5 時事點對點:幼童攝鈉超標逾倍
P.6 生活看通識:經典童話的性別定型
P.8-9 Data解密:議員特首怎樣選?
P.10-11 時事點對點:兩會閉幕 首提港獨沒出路
P.12-13 專題故事:紫薯魔力何在?
P.14 英譯概念:Hegemony(霸權)
P.15 放眼世界:Konnichiwa!
P.16 透視救援:耐藥結核病者的窘境
《明報通通識》447期 一地兩檢 多重顧慮
本期內容:
P.2-3 時事議題:一地兩檢 多重顧慮
P.4-5 時事議題:邊檢以外的爭議
P.6 時事漫話:幼稚園濫收報名費
P.8-9 通識學與教:App通識教學好幫手
P.10-11 觀點與角度:「辱警」立法 能否重建警民關係?
P.12-13 試題拆解:升級轉型 保增長?
P.14 實戰錦囊:終極備戰 慎防陷阱
P.15 時事議題 答題指引
P.16 IES教室:如何分析資料
《明報通通識》446期 假如有票選特首,我會投……
本期內容:
P.2-3 時事點對點:福島核站輻射強 機械人陣亡
P.4-5 時事點對點:中國「限韓令」反制美韓「薩德」
P.6-7 時事點對點:病人換錯心 裁死於自然
P.8-9 Data解密:「汽水稅」救肥人
P.10 圖看天下:驗出禁藥 京奧舉重女選手獎牌遭褫奪
P.11 綠色透視:智能手機不符可持續發展
P.12-13 專題故事:假如有票選特首,我會投……
P.14 英譯概念:Reform and opening-up(改革開放)
P.15 放眼世界:舌尖上的匈牙利
P.15 通識手記:我不想浪費這杯子
P.16 「青」心直說:兒童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