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一有機菜樣本含殘餘除害劑
平機會促政府諮詢承認異性同性同居關係
立法會選舉分析(二)策略行為大行其道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年9月20日

立法會選舉分析(二)策略行為大行其道
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與過去的選舉有三點顯著不同,這三點都和非建制陣營的參選人及選民的策略性行為有關,其一是通過退選達致策略性協調,其二是鼓勵選民自發參與策略性配票,其三是策略性對待不民主的功能團體選舉,積極推動選民登記及報名參選以搶佔席位。可以預見,類似的策略性選舉行為在下次選舉將會持續及進一步發展。
立法會的分區直選制度採用大選區多議席單票制,每張參選名單要奪取多於一席異常困難,大政黨往往要分拆名單才可以奪得兩席,同一陣營的政黨若無法協調,達致在不同地區參選的默契,便可能互相攤薄票源而同告落敗。上屆及今屆選舉顯示,建制陣營政黨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斡旋下,可以很成功地協調參選名單,他們提示選民按不同區域配票的機制也相當精準有效。相比之下,沒有共同領袖或公認權威的非建制陣營,既無法協調參選名單,也沒有把握推動選民配票,按選前民調預測,很有可能因參選名單過多而大敗。
不過,在俗稱「超級區議會」的組別,民協、公民黨等泛民政黨的候選人從最後一周的大型民調得悉自己勝選機會渺茫時,毅然決定宣佈棄選,呼籲支持者把選票投給同一政治陣營的民主黨或街工候選人,令建制與非建制就五個超區席位之爭,變成三人對三人的平頭競爭,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做法,令泛民陣營成功保住三個超區議席,也增強了選民的士氣。經此一役,非建制派摸索出一套毋須中央司令部的參選協調機制,就是在報名參選階段不作協調,容許自由競爭,到投票前夕才按民調結果決定誰退誰留,藉此避免因名單過多而造成的「碎片化症狀」。
除了退選機制,非建制陣營在今次選舉還做了一次可算成功的試驗,就是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大規模的策略性配票,這同樣是沒有中央權威下的創新嘗試,反映香港的公民社會已相當成熟。當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戴耀廷教授提出名為「雷動」的策略性投票計劃時,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報名參與「雷動」的人也不多,但當非建制候選人可能因名單過多缺乏配票而大敗的形勢愈趨明顯,自發參與策略性投票的人便大幅增加,而互聯網上亦流傳大量策略性投票名單,除了「雷動」名單,還有劉細良名單、蕭若元名單、熱普城名單等等。最後由於轉向策略性投票的選民數目太多,原來篤定當選的非建制候選人一度告急,消息在互聯網社交群組上傳開後,選民黃昏後又大舉把選票轉移到可能落選的人身上。經此一役,雖然有不少落選的人怪責「雷動計劃」,但策略性投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已經深入民心,尤其年輕一輩選民對此普遍支持,熱切討論日後如何改善信息收集及名單發佈機制。人們不難預見,類似計劃在下屆選舉幾乎肯定會繼續出現。
除了分區直選,在傳統的功能團體選舉方面,2016年的選舉也出現了重大變化,最明顯的是非建制參選人大舉搶灘,積極鼓勵合資格人士登記為選民,結果不但保住了法律、教育、社福、護理、會計、資訊科技等組別的席位,還爭取到醫學界和建築、測量、規劃界的席位,在其他界別雖然落選,但也建立了票源,下屆有可能攻佔工程、演藝文化、批發零售等界別的席位,若在新界東和新界西各多取一席,便可以令非建制陣營的議席總數,從現時的30席達致半數的35席,屆時特區政府所有立法草案和撥款議案便必須和非建制陣營協商,政治體制改革也就無可避免。過去泛民主派人士認為功能團體選舉是不民主的小圈子選舉,一般不會積極參與,部分人更採取杯葛行動。如今,策略性思維大行其道,年輕一代參選人和選民對於搶佔功能團體議席再無心理包袱,視之為邁向雙普選全面民主的策略性手段。這種轉變令今年底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改選,以及往後立法會的功能團體選舉,都平添不少變數。
立法會選舉結果分析(一)民求變心切 憂撕裂持續
劉進圖(時事點評)
2016年9月20日

立法會選舉結果分析(一)民求變心切 憂撕裂持續
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結果顯示,雖然建制陣營有大量鐵票,催票及配票機制也相當精準有效,但原來一盤散沙的非建制陣營在最後數天藉退選展示團結精神,大量選民自發進行策略性配票,投票率更創歷史新高,非建制一方最終在地區直選取得六成選票,加上功能組別也小勝,不但保住了關鍵的政改否決權,還增加了三個議席,這個結果傳達的政治信息是,特區政府過去四年的施政表現令大部分選民不滿,選民求變心切,下屆政府若不改弦易轍,行政立法對峙及社會撕裂恐怕會持續及惡化。
對於非建制選民來說,2016年立法會選舉相當驚險緊張,選舉前的大型民意調查顯示,非建制陣營由於參選名單太多,缺乏協調,令選民支持「碎片化」,縱使總得票率過半,但議席數目卻可能少於一半,在35個地區直選議席中只能拿到16席,較原來的18席減少兩席,失去直選組別的過半數地位,無法在分組點票的議案中行使否決權,建制派議員將可以隨意修改議事規則限制拉布。假如功能組別也失利,令非建制陣營議席總數從原來的27席跌至23席或以下,少於立法會議席三分一,就會連政改否決權也失去,建制陣營可隨時通過任何政改方案,毋須與反對派協商。面對這樣惡劣的民調預測,非建制選民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
在危機感驅使下,公民黨、民協等泛民政黨的候選人作出了破天荒的退選決定,當民調結果顯示他們無法在俗稱「超級區議會」的新功能組別中勝出,他們便在投票前夕宣佈棄選,呼籲泛民選民把選票投給較有勝算的民主黨和街工候選人,這個舉措令泛民主派成功保住超級區議會五個議席中的三個,也增強了泛民選民的士氣。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做法,在過去的選舉是絕少出現的。投票當日,不少選民在晚上趕往票站,排隊等候至凌晨一時、二時,這樣的投票熱情,也是過去少見的。
泛民陣營有人發起名為「雷動」的策略配票計劃,事前一直不被看好,參加人數不多,但這計劃意外地產生了巨大的漣漪效應,即有大量非建制選民自發地參考「雷動」名單作策略性投票,把選票集中投向民調顯示處於邊緣位置、可能差些微票而落選的候選人,從而令非建制陣營取得直選選區的最後一至兩個議席。由於在最後一天自發參與策略投票的人太多,大量選票轉移,令一些民調顯示篤定當選的非建制候選人出現落選危機,這些候選人所屬的政黨大力告急,非建制選民在黃昏後又紛紛改變投票取向,結果保住了部分差點落馬的候選人,這個強差人意的結果令不少人詬病「雷動計劃」,但也有選民為計劃辯護,指若不進行策略性配票會輸得更慘。
無論如何,六成選民藉着投票給非建制候選人,傳達了對特區政府過去四年施政表現強烈不滿,選舉期間多場競選論壇的情況足以佐證;建制派政黨受到的質疑主要集中在「盲目」為政府護航,目睹李波事件、廉署風暴等仍拒絕運用議會權力展開獨立調查。
在建制陣營方面,大抵而言,整個選舉工程發揮了預期的功效,儘管全港220萬選民都投了票,投票率高達58%的歷史新高,建制陣營仍能取得和上屆相若的四成選票,這顯示建制陣營除了靠資源豐厚、在地區上廣派福利而獲得的鐵票外,也取得不少新的支持者。香港社會因2014年的雨傘運動陷入兩極分化,不少對運動持否定態度的人,例如部分公務員、紀律部隊人員等,從過去不投票變為積極投票,並且把票集中投給建制派候選人,相信這是建制派得票上升的原因之一。
從選舉結果來看,建制派在地區直選獲得的議席數目,與其得票比率相若,賽果可說公道。建制與非建制得票比率,返回傳統的四六之比,即所謂六四黃金定律,這是九十年代初至今香港社會的基本政治形態。建制派在今次選舉的表現,較出人意表的是在功能組別遭到挫敗,非但無法搶走泛民的會計界及資訊科技界,還輸掉了醫學界和建築、規劃、測量界,令非建制陣營看到,只要是成員人數眾多的功能組別,就有可能變天,下屆選舉非建制候選人可能會大舉搶攻工程界、文化界、飲食界,甚至批發及零售界,只要在分區直選議席最多的新界東和新界西各多拿一席,同時拿下三個功能界別議席,非建制陣營控制的議席總數就可以從現屆的30席增至35席,達到議會一半,屆時政府要通過任何法案或撥款建議都必須與非建制議員協商,以雙普選為目標的政制改革就變得無可迴避了。
對於這樣的選舉結果,建制陣營內當然有一些人會很失望,尤其是依附於權力核心的人,因為立法會選舉建制失利,會不利現屆特首尋求連任。不過,建制陣營內也有不少人認為,如今這個結果好過建制大勝或大敗,因為建制若大勝,北京可能認為過去四年的治港方針完全正確,會變本加厲;建制若大敗,北京又會擔憂政治失控,情急之下作出過敏反應,大力箝制香港。如今的結果剛好足夠向北京傳達警告信息,又不致令北京馬上跌入危機管理狀態,可以較客觀地全盤檢視治港方針如何調整,例如挑選作風較溫和的人出任特首,以務實措施紓緩行政立法矛盾,彌補社會撕裂。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香港或許可以避免繼續沉淪,立法會選民的心血才沒有白費。
《明報通通識》405期 香港人口老化
本期內容:
P.2 時事點對點:年輕人賭上癮 8歲首下注
P.3 時事點對點:青少年賭博問題
P.4 時事點對點:即棄膠餐具 法國將禁用
P.5 時事點對點:法國將禁塑膠即棄餐具
P.6 時事點對點:避收緊樓市政策 滬掀離婚潮
P.7 時事點對點:中國式「買樓離婚」
P.8-9 專題故事:兩代人看城市規劃
P.10 圖看天下:空氣污染 低收入國成重災區
P.11 透視救援:排外情緒下的難民危機
P.12-13 Data解密:香港人口老化
P.14 世界大日子:World Tourism Day
P.15 放眼世界:A new life built in 10 months
P.15 通識手記:「同鄉」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