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其他
暑期遊戲冊讓家長與小孩共學 崇真小學暨幼稚園 隨時隨地從遊戲中學習
撰文: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快將六歲的麥妍從卡紙上撕下鞦韆、獨木橋和滑梯,一一砌起來,思考了一會該放在哪裏。她也撕下了一男一女的紙樣,取了兩個同學的名字,拿著小人兒的紙樣,讓他們輪流在遊樂設施上跳來跳去。「要不要讓他們玩障礙賽?」麥媽媽問道。「好啊!好啊!」她又轉換了一下設施的位置,忽然想起了在疫情前到公園玩的「馬騮架」,在媽媽面前作狀攀爬起來,手舞足蹈,和媽媽聊起來。因為疫情沒法子到公園去,她想念昔日可以盪鞦韆的日子。 在玩遊戲冊中的佈置公園遊戲時,麥妍在媽媽面前作狀攀爬「馬騮架」,從書中跳回現實生活中。。 在另一邊廂,六歲的林立軒和媽媽在玩交通行棋。上面寫的字雖然並未全部學會,但他已認得「暫停一次」,知道到了「渡輪」那格可以直接載他前往更接近目的地的格子,也對上面的交通工具非常熟悉。「我想追上你啊!」林媽媽也投入到遊戲中。林立軒這次勝過了媽媽,一臉興奮,媽媽也做了個「恭喜」的手勢,同樣眉開眼笑。 幼兒都喜愛遊戲,透過跟別人一起玩耍、合作、模仿等經歷,能帶給他們愉快、有趣、成功的感覺和體會。「從遊戲中學習」是崇真小學暨幼稚園認為相當重要的教學理念,在疫情停課期間,學校繼續推動家長在家中跟小孩透過自由遊戲、烹飪及做勞作等經歷繼續學習,今年更特別製作了一本結合了多元活動的遊戲冊,讓小朋友在暑假期間可以和家長一同感受遊戲的樂趣和好處,重拾喜樂的童心,希望小朋友不會因為少了在校跟老師和同學互動的時光,而減少了體驗學習的機會。這回,家長成為重要的學習同行者和啟迪者。 林媽媽和林立軒玩完交通行棋,林立軒贏過了媽媽。 積累快樂回憶 遊戲中共學 即使老師和同學不在身邊,學習仍可以無間斷,遊戲同樣可以無間斷,一本好的遊戲書還可以加強親子關係。崇真小學暨幼稚園每年也會設計一本遊戲書,讓小朋友在暑假玩樂。這次的書的特別之處,是花上了不少心思結合探索、連結日常生活、動手做等不同元素,讓家長可以跟孩子積累特別的回憶。「我們希望小朋友不只是收藏書本,而是收藏快樂的回憶,可以一玩再玩。書本給予他們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可以回味的感受。」崔主任說道。 不少家長認為小朋友應完成學習才可以玩,也以為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已取代了傳統遊戲,但看到小朋友接到遊戲書時雀躍的樣子,會令家長反思「從遊戲中學習」是甚麼的一回事。這次設計的遊戲書當中融入了不同的學習概念,小朋友玩著玩著,不知不覺就在學習了,也可以從中自行探索。 崔主任指,過去的暑假也有設計書冊給學生,希望學生善用假期學習,增進知識。近年教育局推動「從遊戲中學習」,學校認為小朋友和家長需要在遊戲中一起學習,特別預備這本遊戲冊。「我們構思這本遊戲冊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讓家長和小朋友共同學習,不只是知識上,也包括態度上。家長如何和小朋友一起玩?當他們最後贏了輸了,該如何處理?兩個人玩,如何輪流玩?如何為之一起玩?家長也要學習。」她認為有些家長會讓小朋友自己玩,這是一個媒介讓他們在暑假一起玩。 一家人一起製作立體的玩具,讓家長有不一樣的親子時光。 學生創作遊戲 抽象概念化為活動 原本學校希望可以設計出一本立體書(pop-up book),後來發現會令書本沒有變化,每次翻開,在同一個位置會出現同一棵樹、同一個鞦韆,少了可以讓小朋友發揮創意的空間,後來決定以材料包的方式讓小朋友做手工,在書冊中自設玩法。 麥妍玩的公園設施佈置遊戲,和「大自然與生活」的主題相關,在遊戲書中可以畫上不同的大自然元素,花草樹木和小昆蟲……以往在公園見過甚麼?除了可自行設計如何玩外,更可以回想自己到過公園的經歷,跟爸媽聊起其他和朋友玩的經驗。如何設計、創造和構建場景、玩法,都在一個遊戲中實現了起來。 譚煥玲校長認為,幼稚園學習不可以只對著書本,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譬如他們要學習甚麼是『尊敬』,這概念很抽象。甚麼是『愛』?我們把這些描象的概念化為活動,讓小孩可以感受到。」她說道。事實上,林立軒當天玩的交通行棋也融入了幼稚園學習範疇中「個人與群體」的主題,小朋友從中學習如何守規則、如何輪流玩,再轉化成平日跟別人相處的規範當中。「要等候」、「要一人一次」這些習慣就可以慢慢養成。用上日常可見的交通工具作為主題,更可令書冊更生活化,讓小朋友可以在玩的過程中跟家長分享經驗。 林媽媽認為遊戲書對她而言也很新奇。 停課不停玩 時刻享受中學習 在疫情停課期間,家長在家中也有很多親子時間,學校每兩個星期派發一些美勞包及課業給家長,鼓勵他們在家創作遊戲活動和做手作。林媽媽指,兒子喜歡做手作,也喜歡製作食品,老師把材料都準備妥當,他們一步步跟著影片就做到。「這些手作若然要我自己去找材料,也不知道到哪裏找,學校的準備能方便家長。他特別有興趣製作甜品,之前製作過壽司,起初在新年有製作過湯圓,在復活節有製作過復活蛋,還有Oreo蛋糕、芝士蛋糕、啫喱……通常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很多小朋友會在Google Meets上分享他們的成品相片,他們會互相聊天,知道大家的進度差不多,交流時感受特別深刻。」她說道。 海底尋寶遊戲用到特製的小電筒,小朋友一同探索。 對於這次學校設計的暑期遊戲冊,林媽媽認為可以讓孩子探索更多,對她而言也很新奇。「譬如這個電筒,我完全未見過,我本來以為是真的電筒。」這個設計特別的遊戲讓小朋友用白色的紙製小電筒放入黑底卡紙及印有彩色圖案的透明膠片之間,讓他們想像在海底尋寶,玩數數目遊戲。「書冊的顏色也很豐富,又可以看到他們不同年級的活動相片,製作很精美。」她認為遊戲也很多元化,可以刺激小朋友不同方面的發展。她的小朋友一向喜歡玩棋類遊戲,特別喜歡書中的交通行棋。
【生命教育】企業愈趨求正面價值觀人才 學者籲提前結合生命教育及生涯規劃
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 點滴成河生命教育專輯 媒體夥伴/影片製作及撰文: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文憑試的放榜日即將到來,現時考生們最大的苦惱應是放榜後的大學聯招改選,一旦未能入讀心儀學科,難免會對將來人生發展感到迷惘,究竟今日學科選擇與將來職業的關係是否密不可分?面對廿一世紀的企業人才需求趨向,學校的生涯規劃又應如何應對? (從左至右)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教大校長特別顧問及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與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校長朱啟榮博士 正面價值觀應對廿一世紀變化 廿一世紀的社會變化急速,為未來工種結構帶來無限可能,「學生不會因為大學學科的選擇而一帆風順,所讀的科目與將來職業的關係將不如以往密切。」香港教育大學(下稱「教大」)校長特別顧問及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道。 過往職場招聘通常考慮求職者的語言、分析能力等實務技能,現今世代企業愈趨重視態度多於技能,正如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下稱「協和書院」)朱啟榮校長所指:「企業尋求好學、態度正面、易於與人相處等正面價值觀的人才,這些素質都需要在學校教育中從小培養。」職場需求的改變,使企業及學校教育的重點都轉移,非單純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培訓可以滿足,須回歸生命教育,以生命價值帶動生涯規劃發展,才能培育正面價值觀的人才。 生涯規劃須反思生命價值 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提出,有論者認為應早於初中,甚至高小階段便將生命教育融入生涯規劃,讓學生了解升學不一定要入讀熱門學科,即使不從事傳統社會認為「有前途」的工作,只要能夠發揮自己所長,發掘人生意義,前路也可以十分廣闊。 價值教育是一項潛移默化的工作,作為中學校長,朱啟榮博士更是有一番實際經驗,他叮囑其教育團隊在設計生涯規劃課程的時候,必須有長遠設想,為學生將來待人處事、立身處世作好準備。 協和書院與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一同檢視課堂規劃,設計名為「人生大拍賣」的遊戲,與學生探討人生價值觀。遊戲中,每位同學會獲發五張分別代表金錢、健康、事業、家庭、朋友等不同人生範疇的卡牌,老師會要求同學一一抽出拍賣。朱校長解釋:「當我們擁有的時候不會特別在意,也許同學選擇賣出第一個範疇時較容易決定,但到最後只能保留一個範疇時往往難以抉擇。」這為學生創造反思人生意義的機會,重新思考自己最重視的價值。 協和書院於中四生命教育營舉辦「高中模擬人生」活動,為學生創造反思人生意義的機會。 價值建構源自生活體驗 除了課堂的模擬情境外,生活體驗是另一項價值建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戴希立提醒:「學生對於生涯規劃比較模糊,往往源於缺乏實際體驗及反思,任何價值觀、態度都非單方面的教學或抽象討論可以建立,必須在實際生活體驗和實踐過程中自行建構。」 對此,朱啟榮校長分享到,協和書院跟社區機構合作,安排同學探訪學校附近的獨居長者,不少同學都與老人家建立了友誼,活動過後依然持續探訪,「他們在服務學習中,透過關心他人,自己也有所得着,從長者的人生閱歷中得到啟發,更有畢業生因此選擇升讀社會工作系,立志服務社群。」價值建構與實質經驗互相扣連,能幫助學生確立清晰人生志向,效果遠勝單向的理論教訓。 生命教育委員會每年舉辦國外義工服務。 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的最佳結合 要成功將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結合,除了有賴中學課程及活動推展工作,少不得大學的全力支援,教大過往也積極實踐。李子建教授指出:「師訓課程設立中學校長推薦計劃,挑選學生時着重他們是否有一顆投身教育的赤子之心,教大更把生命教育的『價值帶動』和實踐體驗元素注入在職前及在職培訓教育課程,助教師提升專業,引導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發揮長處,譜寫有意義的生命歷程。」 生命教育專輯之八刊於2020年7月16日《明報》港聞版(A14)。 合作查詢 電話:6799 1329(王生) 電郵:dgwong@mingpao.com
【美感教材】陪子女做功課 苦差也可變樂事? 美感設計補充練習 親子共學
作為在職爸爸,劉志恒下班後仍想和讀小一的女兒有更多的相處時光,堅持每天陪伴女兒一起做功課。這天,女兒要做的是一張圖文工作紙,學生需要把「時間詞語」填滿中間的大鐘。本來看似簡單,但上面已寫上了「早上」、「中午」等的詞語。他皺了皺眉,打開字典,作狀在翻看,不想女兒看到自己把手機放在字典內,於網上搜查「時間詞語」有些甚麼。 對家長而言,時間詞語多的是,要直接教小朋友抄寫也不特別困難。他之所以有所糾結,是因為在思考應該教小一程度的她寫甚麼,應該如何教,才能讓她真正明白詞語的意思,又不會太艱澀。「很多家長其實知道答案是甚麼,但他們不知道怎麼教。」他的女兒學習動機較強,最後他教女兒寫上了『破曉』、『黃昏』等字。 親子共學 美感化苦為樂 這只是冰山一角,現時小學生的功課,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學習,並不止於鞏固課堂知識,年幼的學生未必可以自己完成。他認為這類工作紙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指引告訴家長從哪裏找答案。「一起做功課等於和小朋友地獄輪迴」是不少家長的心聲,小朋友愈大,對家長的挑戰也愈大。「為甚麼是A不是B?」「為甚麼我答錯了?」很多時候家長不知如何講解,長久下去,可能因學習問題令親子關係惡化。既是一個教育出版總監,也是個平凡爸爸,如何透過教材讓家長愉快地和小朋友一起學習?如何把它從苦差變樂事? 這個願景一直埋藏在劉志恒心中。 他在兩三年前已很想把圖文書的做法應用在教科書,但遇到的前輩都說「沒可能」,因為教科書是很固有的東西,很難改變。直到台灣的「美感教科書」計劃興起,看著從數個年輕設計師滿腔熱血要改革,到後來大型的出版社願意參與,甚至教育部的體制也有所改變,他認為香港也是時候出發了。及後,剛好有本他認為很實用,但內容卻有點艱澀的書要出版,終於有了契機讓他做這個香港「美感教材」實驗。 他常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從事教育工作,也是讀中文系出身的大學畢業生,為何我教女兒學習中英文會那麼吃力?會不會是教材不夠稱手?他認為小朋友出現學習差異,未必是學習能力不足,家庭教育背景也是原因之一。 於是,明報教育出版製作了幾套希望可以做到「親子共學」效果的補充練習。 他認為做美感教材首要任務,是透過設計增加學習興趣,更易理解學習重點。「如果他只是個小學生,我要教他閱讀策略,他要先看長篇大論的文章,但他連字都仍未全部識,我們會不會可以透過設計把所需的步驟圖象化,讓他可以易於學習?有了這些講解的方法,家長和他的親子時間會變得更快樂。」 拆解題型 學習有法可循 他們為高小學生設計了一套閱讀策略三步通,拆解常見的評估考試題型,以三個思考步驟帶領學生找到答案,旁邊再加上解說,讓家長解釋答案時更得心應手,讓子女學習有法可循。 「譬如有些題型是要推測難字,我們讓家長知道可以有甚麼步驟,但對家長來說其實也很深的,那他們是否更應該同行?我們先要讓家長知道原來有這種題型,再讓他們知道背後的學習重點。到做練習時,把整個思考框架套用到題目,讓小朋友試填充。」他說道,這種協助家長解說的做法,也在另一系列的中文語基高效特訓練習中一脈相承。 童趣設計 融入玩樂概念 除了兼具美感及實用性的資訊圖表設計以外,這次新嘗試的美感設計也包含童趣元素,代入小孩的視角,加入設計主題及插畫。他在周末拿著一本將要出版的數學補充練習做校對,女兒坐在他旁,一直嚷著要做答案。「她覺得這些小人兒看起來很有趣,『哇呢個好得意,爸爸!』她一邊在說一邊在做答案。童心很重要,很多成年人覺得練習用白色底就可以, 但小朋友看到插畫時,會覺得很輕鬆。」他認為成年人有時會忽略這些細節,但多花的只是心思。孩子每次完成練習後,配合太空探索的主題,可以按分數在能量值表上填上顏色,看自己到了甚麼水平可以再作挑戰, 輕鬆完成評估。「當他們覺得好玩,便自然有動力完成。」 這些嶄新設計的教材能否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同,仍有待揭曉。他一邊看著女兒做練習,一邊在思考如何令她樂意繼續做下去。「這場實驗只是剛剛開始。」他說道。看到女兒的這個反應,為他打下了第一枝強心針。 充滿美感設計的練習,或可成為家長的好幫手。圖為明報教育出版最新出版的美感設計練習。 你都希望擁有全新出版的美感設計小學補充練習、教育圖書? 即立網上訂購:www.mpep.com.hk/store/
【校長專訪】非常校長吳永雄 來來回回康山和林金殿︰做老師的老師
撰文: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和吳永雄校長聊天,你不會覺得他像是個校長,他甚至因此形容自己「癡線」。他沒有典型的「校長印象」,不會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更不會擺姿態,也不會講一堆理念但到被問及實例時推給老師展述,第一次見面就直接跟你說真心話。「你問我做老師開心還是做校長開心,做老師開心,做校長,唔係好開心,呢個真嘅。因為做老師可以日日對住小朋友,校長日日對住大人。」雖然這麼說,但他仍然很喜歡現時的工作,因為他正在做「老師的老師」,可以實踐自己想做的事。每每被問到一個問題,他可以談上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但你不會想中斷他,他談話就像在講故事一樣。他堅持說自己是「教人」,不是「教書」。 在佛教中華康山學校(下稱康山)和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下稱林金殿)兩家小學兜兜轉轉,做過老師、主任和副校長,到後來做過兩家小學的校長,他把康山從面臨十二班縮班殺校危機,打造成東區受歡迎的happy school;到現時回到林金殿這所葵青區傳統地區名校,他笑言自己大可以蕭規曹隨,準時下班也不會有問題,但他不會想單純地做李校長2.0(李校長是前任林金殿校長)……這位校長絕對是「非常校長」。 吳永雄在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和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兩家小學度過他的教學及校長生涯。 他常說自己沒有甚麼好輸,也敢於把舊作風摒棄。今天的吳永雄,形容在中四前的自己只是「nobody」,一直以來沒有自信,讀書成績很差,寫的字也非常難看,遇到好老師把他「執返嚟」,後來才一直發奮。「我的生涯板塊很散亂,到人大了才慢慢發現有些位置不對,或未夠好,要再讀碩士補足……」他之所以不願做一個平凡校長,是因為深明自己曾經是大多數的中游分子──既不是成績最出眾的優材生,也不是最壞的學生,平凡到不會在任何老師心中留下印象,到中四那年才終於明白要急起直追,他走過很多「冤枉路」。「作為一個小學校長,我不想學生到中四才被發掘,要補回那些根基不足和缺憾。」因此他成為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校長後,堅持求變,要把它再進化成happy learning school。 中四被發掘中文潛能︰終於有人知道我是誰 要認識吳永雄,便要回帶到他中四那年。「曾有家長問我,如何令學生喜歡學習,我就說先要讓他喜歡老師,若不喜歡授課老師,就不會喜歡上課,至少我自己是這樣。」他解說自己到中四時遇到一個很好的中文老師——劉老師。 當年某節中文課,劉老師叫吳永雄在小息時到教員室找他。當時他一見到劉老師便說︰「劉老師,我準備好了。」「你準備好甚麼?」劉老師問道。「你叫我下來要罵我嘛。」劉老師說並不是叫他下來要罵他︰「你常覺得人們會罵你嗎?」他說︰「是,每次老師叫我下來都說我成績差,字『肉酸』。」劉老師當時任教中文,說他的字的確「肉酸」,也有很多的錯別字,但他看得出每次作文的時候,吳永雄總有仔細思考過才會落筆。吳永雄心想︰我其實沒有特別想甚麼。老師再說︰「不如這樣,你每日寫些東西給我,不當作功課,但我會回應。」 就這樣,他本來只打算隨便寫寫敷衍一下,但老師卻用心寫了很多鼓勵說話,甚至說他的字很美。他當時心想︰咦,原來有人知道我是誰。「我一向沒甚麼存在感。當時四十多人一班,我是一向潛藏了,沒有老師記得我。於是,我每天沒心機做功課,偏偏就是不屬功課的那份,我卻最用心做。我慢慢地儘量把字寫好,把文句寫好,進步了也不自知。後來漸漸喜歡上中文,入讀了樹仁中文系。」劉老師當天可能只是無心插柳,但對於吳永雄而言,卻改寫了一生。 在林金殿由電腦室改裝而成的「BLKT.Dreams」,一邊是STEM Lab,另一邊是以Dreams做主題的多元智能活動中心,吳永雄在中四被老師發掘中文科的潛質,及後一直努力再打好語文根基及練好寫漢字,在「Dreams」一邊掛上象徵自己的夢想。 後來多走冤枉路 寫字被賣字畫的伯伯比下去 他之後很用心追上來,但因為根基不好,現在回望也覺得當時很辛苦。「樹仁學院畢業後,我到八月中仍未找到工作,最後到學校毛逐自薦,蕭校長就請了我。但我仍未讀夜師(他未受教育學院教師培訓),當時算是『無牌駕駛』。我在1995年教書期間,再修讀公開大學的學位,加上我喜歡中國文學,後來又完成北京大學的中國文學碩士課程。不斷兼顧工作和讀書,當上爸爸後便很忙,兒子剛出世,我仍一直進修。」 他那時入到樹仁中文系,發現其他同學的字都比自己好看,後來教書,仍覺得自己寫的字很難看。有一次,他在銀行門口遇到一位賣字畫的伯伯,覺得他的字很美,心想︰死啦,我教咗幾年書,但街邊伯伯啲字都靚過我。於是他買了那幅畫,再問伯伯︰「你會不會教寫字?」他告知伯伯自己是位老師,伯伯後來上門教他寫字,初時教他寫揮春,後來他寫著寫著,愛上了寫毛筆字,更成了一種愛好。現時在林金殿推動happy learning school,更開班親身教家長寫毛筆字。 吳永雄多年來努力練字,跟賣字畫的伯伯學了一段時間,現時在林金殿開設家長書法班。 因是中游不起眼的人而有勇氣 在康山實現夢想 一直以來不管在康山也好,在林金殿也好,他敢於推行改革,是因為自己不是讀書成績出眾的人,也因為他知道大部分學生需要甚麼。「中游的那一堆人有很多,最叻的人不需要老師做甚麼,他也很叻,最差的那些也很難令他有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中間佔最多數而潛藏的那群人。」他認為學校需要有活力,否則一池死水,學生不會想學習。「我是幸運的,有劉sir 把我『執出來』,但劉sir也是old school,佢執到我一個出嚟,都唔係執到好多個。這只是偶然性,我不想是偶然性,有很多仍是被犧牲的人。」 吳永雄教學生涯檔案 佛教慈敬學校老師︰1年 佛教中華康山學校老師及主任︰7年
尋訪隱世快樂校園七亮點──佛教黃焯菴小學
影片製作及撰文: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地處環境清幽的銅鑼灣東院道,佇立着一所隱世快樂校園──佛教黃焯菴小學,2018年上任的許定國校長憑藉多年的創新教育經驗,把「上午認真學,下午盡情玩」的理念注入校園,讓學校成為一所「樂學‧樂玩‧樂成長」兼顧快樂與學習的的廿一世紀快樂校園。 早前OpenSchool就為一眾對於希望子女平衡愉快童年與學業成績的家長走訪校園,與許定國校長一同解構這所隱世快樂校園的七大亮點。 1. 愛的校園文化 佛教黃焯菴小學全面推行小班教育,擁有良好的師生比例,許校長表示:「學校強調『愛的文化』,我們是一間十二班的校舍,每年約五十位新生入讀,教師團隊慢慢能記得全校二百多位學生的名字。」師生關係親密融洽。 2. 愉快學習 這所快樂校園的兩大主題「樂學‧樂玩‧樂成長」及「讓每位孩子閃亮」均以提升孩子學習興趣為宗旨,學校為此大力引入教育科技,將學習、遊戲、科技互相融合,讓學生更積極自主地學習,這正是許校長的愉快學習秘訣,他舉例說:「其中我們引入了PaGamO電競學習平台,最初推出電競學習,老師與家長也有疑問,但老師給我的回饋表示,原來學生現在會倒過來主動問老師何時進行PaGamO。」正好體現了學校希望以廿一世紀教育方式,啟發啟發孩子學習動機的教育成果。 3. 家長支援 許校長認為在孩子的學習路上,家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學校致力推展家校合作,讓家長清晰了解學校的發展方向,從而互相配合,例如推廣「讓每位孩子閃亮」的理念,同時亦是在進行家長教育工作,「希望家長亦要打破教育的框架,不要以成績作為事情的主導,認識小朋友不同能力的時候,其實有互相牽引的作用。」許校長解釋道。 4. 課程發展 在課程方面,學校着重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課程設計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例如「STREAM 跨學科專題報告及研習」每年各級以常識科為主導,讓學生針對圍繞STREAM的研習主題,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究,並透過專題報告展示學習成果,許校長指,「我們將二十一世紀強調的『4C元素』(即協作、解難、創造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注入學生的活動設計當中。」使學生兼具軟硬知識與技能。 同時,課程安排靈活變化,切合個別學生需要,學校秉承「明智顯悲」的理念,制定一系列支援政策,為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協助,包括:課後功課輔導班及興趣小組、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等,充分體驗資優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資優化的推展,令不同能力的學生「浮尖」或「拔尖」。 5. 教學團隊 在師資方面,學校教育團隊熱心教學,得到學校內外肯定,許校長自豪地解說:「如上一年我們有兩位成長小組的老師,獲得品德教育傑出教學獎,我們另一位老師就是推動綠色教育的,連續十七年得到綠色學校獎,其實他從點線面逐步建立學校綠色教育的發展。正正就是這群老師撐起了整間學校的發展。」 6. 學校資源 學校的硬件設施完備,並透過申請不同的基金持續豐富學習設施,許校長表示:「我們即將會有一個名為『星空奇遇銅鑼灣』的活動,又增設數碼星象館。另外,亦會在書牆之後設立一條星空隧道。」與時並進地添置各類特色設施及教學器材,範疇涵蓋創科、語文、體藝及德育等,為學生建立一個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 7. 校長理念 許校長把抱持與時並進的教育理念,「我認為廿一世紀學習必須善用教育科技。其實由我小時候讀書到現在,教育都是希望讓學生成長後有一個美好的將來,這一代的父母在過往接受的教育方式,又是否適用這一代?」故此,學校善於應用教育科技元素,例如mBot、LEGO WeDo等等,希望學生透過動手做的方式,培養廿一世紀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及邏輯解難能力,從而啟發創意,達到自主學習,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 佛教黃焯菴小學 香港銅鑼灣東院道十一號 電話:25762638 網頁:www.bwcups.edu.hk 電郵:mail@bwcups.edu.hk 合作查詢 電話:6799 1329(王生) 電郵:dgwong@mingpao.com
以閱讀灌溉生命教育
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 點滴成河生命教育專輯 媒體夥伴/撰文: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開始,將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希望藉著這日子向大眾推揚閱讀與寫作。其實閱讀之於人生,可算是廉宜又有益的消閑娛樂,它既是終身學習的基礎,也是融滲生命教育的媒界,自小養成閱讀習慣,對個人成長與發展有重要影響。在今年的世界閱讀日之前,我們除了可想想看哪本書來「應節」外,亦不妨多思考提升閱讀興趣的方法,讓新一代透過閱讀得以為整全的生命教育打好根基。 每天閱讀十五分鐘 多年以來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推崇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並在校園生活中提供形形式式的措施以推動學生投入閱讀,然而在緊密的校園生活中,學生閱讀時間受限,若要養成習慣,還得配合日常家庭生活,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及心靈教育中心客席教授(實踐)及顧問兼JEMS Character Academy校長劉馬露明女士(Christine),就建議家長每天與子女閱讀最少十五分鐘,她說:「現在家長都很繁忙,若每天要跟孩子做一些事,首選的便是閱讀,因為閱讀除了是看書外,也能引發溝通、互相瞭解,這是單純玩耍所未能做到的。」可想而知,養成閱讀習慣對培育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同樣具正面作用。 無可替代的親子時光 雖說不少父母都明白閱讀的益處,但面對新世代眾多的娛樂與媒體短片的吸引力,要讓孩子專注於閱讀的確也不容易。雖然Christine認同網上學習是現時教育不可缺的一環,但學習以外則應避免常用網上短片作「電子奶咀」以填充孩子的空檔,因為即使閱讀未如多變生動的短片容易吸引孩子注意,但仍有著不能取代的特點,她說:「相比於觀賞短片,閱讀比較能讓親子同時進行,而且閱讀時間與速度均可自行控制,家長可按孩子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與故事內容隨時停頓,以作講解或討論,既是親子溝通的好時機,也是灌輸生命教育的重要時刻。」因此家長還得花點心思,為子女打開閱讀之門。 不同年紀的小朋友各有閱讀能力和需要,面對幼兒則可用輕鬆有趣的繪本或有聲書、布製故事書等,幫助孩子享受閱讀過程。 閱讀中的生命教育 Christine更指出:「透過閱讀我們還可助孩子培育品格和生命素養,而要達到這目標的話,大致可閱讀兩大類書籍,一是明顯地以教育品格、德育、情緒管理等為主題的書籍;一是沒有明確生命教育命題,卻藏有多角度生命教育元素的故事書。」前者能針對性幫助解決一些孩子實際上的行為問題,後者則透過趣味、生活化與具體化的內容帶出生命教育的點子,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汲取生命教育的養分,因此家長不妨多陪伴子女閱讀故事書。「如《美女與野獸》的故事,表面上並沒有以生命教育作為焦點,但當中卻到處可見愛與關懷的內容,所以就只看我們從哪個角度理解故事。」Christine如是說。 當孩子的理解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家長應多藉著故事內容多提問和分享自身經驗,將生命教育一點一滴帶進孩子的生活中。 提問啟發多重思考 除了推動孩子閱讀,Christine更鼓勵家長身體力行多閱讀,作為孩子的榜樣。與此同時,家長也可掌握一些親子閱讀技巧,以逐層深入的方式,為不同年紀的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啟發,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接收了生命教育的訊息,Christine說:「家長在親子閱讀前,可先快速閱讀書的內容,並在每頁貼上便條,設定一些問題,在閱讀過程中逐一提問,讓孩子邊看邊想邊引導。」像她就經常藉著故事的內容,向兒子提問若在相同的情況下,他會如何處理,在這樣邊閱讀、邊提問、邊溝通的過程中,既可以掌握閱讀節奏,助孩子多理解多思考,不但幫助孩子逐層剖開故事的深意,同時也能瞭解他們的想法,引導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過往孩子在課後或假日總忙於參與不同的活動與學習,難以長時間進行閱讀,今年的世界閱讀日剛好遇上留家抗疫的日子,家長們不妨好好利用這時空,與子女一同投入閱讀之餘,也可花點心思和創意,與孩子一同設計「閱後活動」,為閱讀增加趣味,好好享受這項畢生受用的娛樂。 親子閱讀提問技巧三步曲 擁有豐富品格教育經驗的Christine,簡明地點出親子閱讀提問技巧的三個層次與作用,並以「女孩分享蘋果的故事」為例助家長掌握技巧,只要持之以恆地進行親子閱讀和進行有趣的「閱後活動」,如重編屬於自己的故事、畫出故事內容、聲演故事等等,便能輕鬆借助閱讀為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加深印象,灌輸正面價值思維。 問題類型 問題例子 思考層次 從故事內容或畫面可見的直接問題 畫面上的女孩穿甚麼顏色裙子?
培養廿一世紀軟實力 從生命教育出發
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 點滴成河生命教育專輯 媒體夥伴/影片製作及撰文: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生命教育向來是教育界的重要課題,面對急促變化的廿一世紀社會環境,昔日以傳授硬知識和背誦為主的教育傳統,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究竟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應如何改變心態與教育方法,以幫助學生培養價值素養、掌握學習方法,以應對人工智能興起、資訊泛濫的年代?這次就邀請了資深傳媒人劉進圖,與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及英華小學校長兼香港教育大學校董陳美娟,一同分享推動生命教育的心得與點滴,讓大家可加以借鏡,積極實踐,為培養孩子的軟實力作好準備。 (從左至右)傳媒人劉進圖、陳美娟校長及李子建教授 以生命教育迎戰人工智能 面對科技一日千里,人工智能急促發展的廿一世紀,劉進圖指出很多工作已經或即將由機械人取代,傳統教育模式已不合時宜,培養學生的分析力、應變力與軟實力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李子建教授回應道:「最近很多國家都在探討將機械人應用於教育上,作為助教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想像二十年後,老師身邊將普遍地出現傳遞知識更快更準確的機械人助教,因此我們更應回到生命教育,反思老師的使命。」而作為廿一世紀的良師,與機械人最大的分別,當然就是擁有作為人類,正面的價值觀,因此以生命教育作為應對廿一世紀發展的起點,可說是為學生打好根基。 創意需靠正面價值作後盾 劉進圖認為創意思維在廿一世紀顯然十分重要,因為這是人工智能所未能取代的,所以如何透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發展創意思維、解難能力亦值得大家注意。 陳美娟校長就藉著日常課程與年度主題學習,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培養這些高階思維。她說:「如本年度的學習主題為『水資源』,並以『源來如此……』命名,各班級可各自研究不同範疇的問題,到最後需要在『源來如此』後加上兩字作總結。」原來這是因為希望為學生製造空間,在學習到相關知識後,進行分析和反思,並展現想像和創意能力。陳校長強調:「若創意缺乏了良好價值觀與道德,那將會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們必須抓緊生命教育的原則性,讓學生明白無論創意有多好,最終目標都是要對人有好的影響。」 陳美娟校長認為推行生命教育應貼近生活,因此就著近日疫情發展而時有作出新安排,圖中就是接受了學生的建議,在校進行「捐贈口罩.關懷別人」活動。 生命教育愈早開始愈好 生命教育如斯重要,自然是從小開始最為上策,然而亦有不少家長認為當中關乎道德、生死、靈性的內容深奧,可能在學生心智較成熟的高中階段才推行較適合,一向專注教師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李教授就指出:「最近不少從事幼兒教育研究的同事提到,學童從幼稚園階段已對死亡有初步的印象和反應,反映人的靈性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價值。當他們面對家人、寵物的去世時,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出現。」由此可見,生命教育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更應從年幼開始。 作為小學校長的陳美娟對此自是同意不過,她說:「生命教育是一種在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價值觀,自出生已開始;加上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不同國家所發生的人與事均十分透明,我們必須從小讓孩子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和不同限制,並明白即使在限制中還是有很多方法解決困難。」因此,陳校長便將生命教育融進日常課程,並把握近日停課的時機,為學生製造更多接受生命教育的機會。 教大在推動生命教育上不遺餘力,除了為教師提供培訓課程,亦常為不同學校提供到校支援,跟前線教師分享心得。 生命教育在教育工作者之間 除了學生需要從接受生命教育,身為引導者的教師同樣要不斷接受新思維和新刺激,為學生作好榜樣,因此香港教育大學多年來亦積極為在職老師與準老師提供不同相關培訓。李教授表示生命教育涉及範圍廣泛,所以教大就分別在正規課程與非正規課程兩方面入手,「教大同學需在正規課程內,於通識教育的板塊中修讀正向及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學科;而在職老師則可修讀生命教育的專業進修課程或碩士課程。」除了學術理論,教大同樣重視經驗學習,因此亦鼓勵準老師們在上課之外,積極參與學校提供的不同服務計劃,讓他們透過投入前線服務和支援學校,得到實際的體驗,李教授認為:「這些經驗對他們作為一個老師、社會公民,以至對未來的人生,都有長遠而正面的影響。」可想而知,生命教育並不單只是適用於小孩、學生,而是所有人類;亦不應只限於學校裡推行,而是從生活中逐點累積,才能令正面價值觀的根基得以整全穩固。 生命教育專輯之六刊於2020年4月14日《明報》港聞版(A07)。 合作查詢 電話:6799 1329(王生) 電郵:dgwong@mingpao.com